中国农历牛年刚刚过去了一波消费热潮。无论是破纪录的电影票房,现行限制下的餐厅和景点人山人海,还是众多电商平台的优异“纪录”,都充分展示了人们的消费热情和购买力。据业内人士透露,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消费正在逐步复苏,消费金融在拉动内需、促进消费升级、服务实体经济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明显。金融技术与消费金融的融合,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
“每年春节都要发几千元的红包,还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我有点紧。我本来想买台新电脑,但我觉得只能推迟了。”就职于成都一家教育培训机构的陈翔道出了许多人的感受。每年春节都有很多好东西,但是花销增加,钱也紧张,所以很多我想做的事情都只能做到。为了使当场“中国新年”更感人的,成都银行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包容性金融贷款在正确的时间之前牛年春节,包括快速批准和灵活的工人阶级“分布”的最后期限信用卡消费分期。消费者可以获得专项资金用于日常消费,如装饰、婚礼、旅游、医疗等,无需抵押担保。最高可申请30万元,付款期限非常灵活,短至1天,长至5年。
显然,成都银行并不是唯一一家利用技术提高消费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金融机构。通过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金融机构可以更清晰地了解持卡人的消费习惯和资金流动情况,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精准的金融服务。春节期间,中国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浦发银行、农商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纷纷推出更便捷的消费金融服务,陪伴人们度过快乐春节。牛年过年的热闹场面是我国消费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的消费金融发展迅速,尤其是短期消费贷款。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个人短期消费贷款余额9.9万亿元,同比增长12.7%,较2015年底的4.1万亿元增长1.4倍以上。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20年6月底,消费金融公司已经有了。